魏晋玄学,儒学向异教蜕变汉末的郑学,总结两汉经学之功有余,而开辟新视野不足郑注三《礼》,融会今古,平实雅正;所注《周易》,拾取今文象数之绪徐,大谈交辰,陷于机祥,圣人义理尽失,读者味若嚼蜡于是,聪明睿智之士转而寻求理论的思辨,魏晋玄学便应运而生了玄学以《易》、《老》、《庄》为谈资,号称&ot;三玄&ot;他们毁弃名教,轻薄礼法,对传统道德、经学,实为一大解脱但援释道&ot;虚&ot;&ot;无&ot;以释儒典,窈渺虚空,玄之又玄,大异儒家&ot;修齐治平&ot;之旨随着南北朝政治对立的形成,儒学又分为&ot;南学&ot;、&ot;北学&ot;南学宗三弼注《易》、何晏注《论语》,崇尚玄学,简洁而得其精华;北学守郑玄经注,质定名物,繁芜以穷其枝叶
隋唐一统,儒学也复归统一陈隋之际,陆德明综合南北训诂,著《经典释文》;唐贞观年间,孔颖达、贾公彦等奉诏修纂《五经正义》,广采博稽,南学(玄学)北学(汉经学),熔为一炉此后数百年间,士子为学,官府铨选,一是皆以《正义》为准,儒学在统一的范式中,行使其塑造中国文化的职能传统&ot;汉学&ot;的种种分歧和争端,也在这里作了总结
宋明理学是儒学又一变种,统治中国意识形态的时间最长理学开端,可追溯于唐中叶其时&ot;三教并重&ot;,儒、释、道竞相扩展势力,逐渐形成合一趋势韩愈从维护儒学道统出发,倡为&ot;性命&ot;、&ot;道统&ot;之传柳宗元则倡为儒释互补之说宋承中晚唐革新儒学的潮流,以兴儒学、卫道统相标榜,反佛、老而熔佛老,建立了遗落训诂、专言义理的新儒学‐‐理学理学由周敦颐、张载、邵雍开其端,程颖、程颐扬其波,而以朱熹集大成降及元明,至于满清,皆以理学为最高的言论行为准则,理学统治中国达三四百年之久其中虽然有洛、闽(主&ot;义理&ot;)与永嘉(主&ot;功利&ot;)之争,程(颐)、朱(熹)与陆(九渊)、王(阳明)之别,但总不出&ot;心、性、气、理&ot;、&ot;格物&ot;、&ot;致知&ot;的范畴这一时期,一些理学家忘却了孔子化时济世的传统,究心于&ot;天理&ot;、&ot;人欲&ot;之际,特别是王学末流,陷入狂禅之弊,对经济治理,茫若烟雾穷理尽性,以理杀人儒学迂阔之弊,于此为极
清代朴学,是对理学空谈误国的反动,也是中国儒学自身发展史上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清初学者以&ot;复古&ot;求解放,家道许(慎)、郑(玄),世薄程、朱,以经世致用相标榜,以汉学相号召,以切实为职志顾(炎武)、黄(宗羲)、颜(元)、王(夫之),并以求实、切理见称于时但随着民族高压政策的实施和文字狱的兴起,家有智慧,发而为考据辨章、音韵训诂,形成了以名物训诂为特色的一朴学&ot;风格朴学盛于乾隆、嘉庆,故又称&ot;乾嘉学派&ot;内中又有吴派(主&ot;博古好古&ot;)、皖派(主&ot;实是求是&ot;)竞相争雄,惠栋、戴震,各领风骚研经究典,斐然成章但是清代朴学总体特征是重名物而轻义理,为学术而忽实用,虽整理文献有徐,而经世先王之志,亦已衰矣!于是庄(存与)刘(逢禄)倡言于前,龚(自珍)魏(源)响应于后,肆言《春秋公羊》,阐明&ot;微言大义&ot;,积极入世,企图重致太平,是为&ot;常州学派&ot;清代朴学乃东汉古文经学的翻版,是清代思想学术的主流;至于以西汉今文经学为法的&ot;常州学派&ot;,究属支流
降及近代,列强侵逼,在工业文明大潮冲击下,儒学这道带着农业社会泥土芳香的&ot;万仞宫墙&ot;,土崩瓦解了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,不甘亡国、亡教、灭种的爱国志士,重张汉帜,再兴儒学廖平、康有为又祭起&ot;《公羊》学&ot;的亡灵,唱起&ot;兴三统、张三世&ot;的老调,企图重振中华雄风,复庚子国耻的&ot;九世之仇&ot;廖、康二人甚至以&ot;主教&ot;自居,欲组建无所不包、无所不有的&ot;孔教&ot;思想体系,以应付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,但削足难以适履,古老的儒学自然难以容纳新式学问,杂糅而成的&ot;孔教&ot;哲学也无法叩开近代社会的大门廖平屡变其学也难自适的事实,本身就意味着传统儒学应该寿终正寝,退出历史舞台了
现代新儒学,是在西学东渐形势下,吸收现代思想资料重建的儒学新流派&ot;五四&ot;运动&ot;打倒孔家店&ot;,彻底结束了&ot;儒学独尊&ot;的历史提倡民主,追求科学但是偏激士子,糠批传统,肆言西化,民族虚无,充斥寰宇不甘失落的中国学者,如梁漱溟、冯友兰、熊十力等人,以新思维、新方法、新理论,对传统儒学,重加梳理,再作解人,使之注入新的灵魂,焕发新的活力,形成了以弘扬儒学、复兴本土文化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家学派新儒家苦心经营,瀛海内外,呼号奔走,对东亚儒家文化圈意识的形成,与有力焉他们断言,以儒学为特色的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理想模式,人类文明的出路,端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复苏日本的成功,亚洲四小龙的崛起,为他们的断言提供了佐证
儒学六期分法,主要是依传统的时代分段法,若就治学风格言,不外乎&ot;义理&ot;、&ot;考据&ot;二派而已汉代今文家、魏晋玄学家、宋明理学家,和清朝后期的常州学派、现代新儒家,即&ot;经学义理派&ot;;而汉代古文家、北朝北学诸儒、隋唐义疏之学和清代朴学家,俱为&ot;经学考据派&ot;义理、考据二派既互相对立,又互相济补若发明义理至于空疏,则有考据学家起而为之考事论实;倘考据训诂至于琐碎,则有义理学家为之提纲挚领,疏通大义因此在儒学史上,今文学空疏苛繁而有古文;古文破碎大道而有玄学;玄学虚空而有北学与之抗衡;唐人义疏穷尽枝叶,故有宋明理学勃然兴盛;理学至于束书不观,故朴学力主无征不信;朴学究心于训诂而忘经世先王之志,于是常州学派经世、新儒家救世之说大行于天下义理、考据二派角力争先,互有胜负,各有千秋其间落后与陈腐自不可免,但就其积极意义言之,义理在救世,考据在求实将二者结合起来,在求实基础上救世,以救世为目的而求实,就是今天中国人急待解决的学问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徒弟总在以下犯上[快穿] 祈缘 小兔桂花 红色风暴之迷 奇玉 文坛背后的讲坛 袁世凯评传 金色笔记 小王子 娱乐城 有卿赤颜 罗德斯岛战记3 七零年代小富婆 穿成大佬他老婆[穿书]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/道场 笼中雀 作死后我重生了 转职当太子妻 红了樱桃 太后那个渣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