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一十章 专利壁垒(第1页)

超级能源强国志鸟村 2023-07-31 12:49:23

解锁千位网红高清在线直播

王赟的眉毛都拧成川字了,自言自语道:“没有听说国内哪个单位的碳纤维研究接近成品了啊。”

“你真当他们的技术是自己研究的啊。”杨明看着王赟纯真的眼神,一个头两个大,摇摇脑袋,拉上就走,心想:这搞研究的都是笨蛋吗?就这样的人,都能骗2000个傻子,还准备再骗5000个?

王赟不明所以,还扭头往回看,口中道:“他不是说马上就有碳纤维的技术了?我们所随时在追踪世界各国的碳纤维进度,昨天还开会通报来着,专利局的文件和期刊都没什么动静啊……难道真的是灯下黑?让我想想,咱们国内做碳纤维的,石油总公司下面的研究院算一份,中石化下面的算一份,中海油没什么动静,再要说的话,以前煤炭部下属的研究院也有做碳纤维的,还有就是纺织部下属的研究所,不过,纺织部早都不在了,这些研究所各自为政,按说经费都不够……”

他边走边说,可是把杨明给气笑了。

眼瞅着苏城身边也有穿着半旧不新的西装的人,杨明拉住王赟,道:“这些人坐的车是外事办的,刚才说话的年轻人一看就是招商办的,所以说,他们很可能是来找苏董要技术的,你说话的时候就注意些。”

“你是说,这些人是政府的?”

“大概吧。”

“政府对咱的技术也有兴趣?”

“也许。”

王赟眉头一皱,问:“给钱吗?”

“啊?多少要给点吧。”杨明心不在焉的说。

王赟摇头:“那不行。如今的政府有几个钱,给的少了,我拿什么给实习生发补贴。给助手开薪水?沥青纺丝便宜要看和谁比,一个月电费都要大几万呢。”

杨明怔住了,哑然道:“还以为你会同意呢,感情也学会算计了。”

“研究所里,我都是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,能不算计吗?技术转让是按份收钱的,转让的份数多了。也就不值钱了。

杨明失笑,还想再叮嘱两声,二人已经到了苏城身边。他只好站到一边,看苏城给他们互相做介绍。

新出现的政府官员,果然是几家联合而来的。江浙两地的省级市级招商办都来人了,遍布大厅的说客主要来自它们。外事办是来给招商办打掩护的。提供了一层外衣以后,就开始打酱油。陪在苏城身边的却是一家合成纤维研究所的,编号“826”所。虽然没有细说,但在中国,这种纯粹用数字的单位不是军队的,也是重点部门的保密单位。

杨明顿时紧张了,心里默念:我不是乌鸦嘴,我不是乌鸦嘴……

现在的军队不光穷。而且胃口好。军队的企业多如牛毛,有赚钱的有不赚钱的。赚钱的闷声发大财,不赚钱的就拼命要政策,要经费,搞的军队日出斗金,根本顾不上研究所这种不能立刻出成绩的单位,像是碳纤维这样的技术转让给他们,别说是赚钱了,成本价去掉一个亲情价再打折,他们都出不起,到时候抢生意却不会含糊。

这种既不在乎市场的,也不会懂市场的单位是最可怕的。他把市场做烂的,都要露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。

好在大家都含蓄,没有站在大厅里谈生意,杜卡特等人很快将话题引到了技术方面,与王赟亲切交谈。

杨明转身就去信息局找826所的资料。

给董峰打了电话,杨明搓着手站在信息局的小楼下等结果。除了苏城以外,大华总部有资格进入信息局的高层少的可怜,倒是大华总部以外的分公司,有几个高权限的家伙。

信息局来来往往的人行色匆匆,却是没有一个人看向杨明的,更不会有人主动上来打招呼。全然不似总部的热闹,或者大华研究室的冷静。

等了大约一刻钟,杨明几乎不耐的时候,才有一个信息局的女孩子,从楼里出来,递给他一个封口的信封,然后拿了回执就走人。

杨明伸手就拆,却见里面只有一张白纸,写着:资料不全,总装下属。

“呲……”杨明倒吸一口凉气。

大华信息局虽然是个企业的信息收集机构,但普通的资料总是有一些的。丢回一张白纸,只能说明826所的级别够高,高到除了代号以外,所有信息都保密。大华信息局对这样的国内单位,向来是放弃的。

以中国的体制,保密级别高的单位有两种,一种是产品先进和重要,另一种则是研究机构的行政级别高。地方军区做的产品顶先进,也不一定有军委马桶的保密级别高,联系到“总装下属”的说明,至少说明826所的背景深厚。

“过江猛龙呀。”杨明将白纸揣兜里,也不着急回去了,都这么长时间了,826所厉害不厉害,苏城早该知道了。

事实上,合成纤维研究所的吕所长,根本就没想瞒着苏城。

这个好似大学教授模样的研究所所长,生怕苏城判断错误,先是像江湖土匪似的报号,还特意说明:“本研究所肩负着全军装备改革的重任,出来前,总装的领导殷切嘱托,一定要我们向大华实业好好学习……”

苏城于是频频点头:“说的好,新时期新形势,确实不一样了,嗯,我们先去实验室吧。”

说过这两句话,他又用英语说了一句,就一马当先,往实验室而去。

众人蜂拥而入,吕所长也弄不清苏城听明白了没有,想细问问,周围却是一票的外国人,他也只好忍耐着。

这一忍耐,就是两个小时。

王赟做好了准备。带着众人将碳纤维所的几个测试实验室都走了个遍,许多重要的参数,都要做好几次的试验。时间也就耽搁下来。

几个公司的外国技术员,甚至自己带来了标准材料,在测试机器上使用,以确定机器的数值是正确的。

苏城也放任他们操作,嫌货才是买货人,碳纤维所花了这么多的研究费用,总要回收一部分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