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回 探江南刀光现四(第1页)

大明烟云剑雨随风 2013-12-06 13:41:00

解锁千位网红高清在线直播

万艘龙绿丝间,载到扬州尽不还。应是天教开汴水,一千余里地无山。

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
诗中所提便是扬州最为出名的古运河,提到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不得不提一人,那便是隋炀帝杨广,如果不是他一直坚持,是否还会有今秋时代已经开凿,最终成型于隋,杨广耗尽财力、人力开挖运河,虽被历史误以为可以顺利欣赏江南美景游玩,这不过是后人的猜测罢了,古运河同样承载大明王朝内陆航运,江南盛产的粮食大多通过运河船只运往内陆,朱允炆此次南行最为关键一处便是扬州。

当年的杨广意气风发,二十岁一举灭陈统一全国,结束两晋以后一百多年来纷乱不止的南北朝时代,开科举,辟儒生,修典籍,巡张掖,定西疆,就是这样的一位帝王确是最终因为扬州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,他的骄横跋扈,他的奢华yin腐,千古帝王又岂是杨广一人。

离开苏州接近扬州,想起当年的隋炀帝不由得感慨万千。

朱允炆道:“扬州城乃是江南重镇,水陆相通,当年北宋被金所灭,一众朝臣带着皇帝逃往江南建立南宋,可惜虽有抗金名将,南宋之主加上朝中大臣确是只图享乐不思恢复河山,只把扬州当汴州,最后只能被大元铁骑所灭!”

杨和道:“公子似乎有些感怀!”

朱允炆道:“现在终于明白皇祖父那句得天下难,守天下更难的道理!”

齐泰道:“公子宅心仁厚,大明国力强盛,更是得百姓拥护,自是大元所不能比拟!”

朱允炆道:“以二位看,为何昔ri大元强盛如斯,最终瞬间分崩瓦解?”

杨和咳嗽一声并不做声,目光落在齐泰身上,两人虽然同为朱允炆身边近臣,不过毕竟亲疏有别,杨和自认赶不上齐泰,即便是两人官阶同样有所不同,齐泰毕竟官大一级,有时候不仅要懂得顺应形势,更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,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不会说错话做错事,这不仅是为人之道更是为官之道,或许两者之间本就相通,懂为官者大多懂得做人。

齐泰自然明白杨和之意,两人当年乃是同窗好友,苦读十余载,终于在大考之中脱颖而出,齐泰中得榜眼,杨和屈居探花,齐泰才华自然要在杨和之上,只是为人太过忠直,有时候令人觉得难以下台。

齐泰道:“元兴起于浩瀚的蒙古草原,原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。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,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--铁木真。它作为部落首领,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,称为成吉思汗。在铁木真的领导下,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,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。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、1234年消灭金朝,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。可惜不可一世的英雄成吉思汗还是死在征伐途中,窝阔台、蒙哥、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。公元1271年,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(今beijing)建立起元王朝,从此,beijing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公元1276年,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,统一了中国全境。忽必烈在统一之后,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。此后,元朝曾两征ri本、两征安南(今越南北部)、两征缅甸,先后使高丽、缅甸、台城、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。”

齐泰jing读史书对大元历史兴衰了如指掌,如今大元虽然已亡不过提起当年的历史还是令人内心深处燃起激情,奔驰的骏马挥舞的弯刀,永不疲惫的厮杀,烈酒、弯刀、女人、牛羊、土地,所有的一切可以掠夺的东西成为大元人热衷的对象,同时埋下无数的怨恨,这种怨恨一直埋到骨子里,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。

朱允炆连连点头道:“不想昔ri元朝既然如此强盛。”

杨和笑道:“那又如何,还不是被吾皇打得落荒而逃,乖乖退回属于他们的草原,若是论英雄,试问又有谁能与皇上相比。”

齐泰道:“杨大人所言极是,我大明必然可以超越大元帝国,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。”

朱允炆叹口气道:“从秦汉初始,隋、唐、宋、元,经历数代,始终无法做到永久。”

杨和道:“皇上乃英明之主,如今四海升平,只要皇太孙他ri可以勤勉朝政爱惜百姓,必然可以福延万代。”

朱允炆道:“还是说一说为何大元会覆灭如此之急!”

齐泰道:“第一乃是赋税。”

朱允炆道:“赋税乃治国之本,为何会导致朝廷倾覆?”

齐泰接着说道:“赋税本为国家向地方征收钱粮用以维系运转的法则,只是其中尺度极难把握,赋税太轻容易使地方富而国弱,很难掌控,太重必然导致民不聊生,元时则是如此,元朝皇帝为了笼络蒙古王公,一登帝位,就把金银和田土分赐给他们。元世祖时,zhengfu赐给大臣田一次不过百顷,以后增至千顷、万顷。以前赐田多在北方,后来更转向江南大部分如苏州等膏腴之区了。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,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,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。在江南地区,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,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,勒派附加粮,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。有的地主还用飞洒、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,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,其结果是“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,而小民皆无葢藏。”

朱允炆听完连连点头,“只是不知如何来衡量尺度是否合适?”

齐泰道:“关键在于势,天下丰合则可提,一旦欠违则应削减,其度在于民富而不奢,地满而不荒,水清而不污。”

杨和拍手道:“妙极,妙极。”

朱允炆点头道:“赋税乃国之本,民之重,允炆自当谨记于心。”

杨和道:“说到第二点应该就是天灾兵患!”杨和说完用眼角看了看齐泰,齐泰默不作声,毕竟风头不能全被齐泰抢走,杨和同样趁机显示自己的才华。

朱允炆道:“何为天灾兵患?”

杨和道:“元统元年(1333年)京畿大雨,饥民达四十余万。二年江浙被灾,饥民多至五十九万,至元(后)三年(1337年),江浙又灾,饥民四十余万。至正四年(1344年)黄河连决三次,饥民遍野。”

击垮大元帝国的红巾之乱正是因为当年的黄河绝提,这里不再细表,连年的大水虽然有天灾之嫌,只是大元人毕竟是狩猎出身,并不懂得治水之法,同样没有见识过洪水的可怕,所以朝廷对于治水并不重视,导致河道淤积,堤坝失修。

朱允炆惊道:“早闻水火无情,不想确是如此之巨,皇祖父命我亲自巡视水情,允炆终于懂了皇上的用心。”

朱允炆说完对着京城的方向一躬到底,再看齐泰两人早已跪在地上口中高呼‘吾皇万岁万万岁。’不远处戒备的柳闻风忍不住心中叹道:“这些无用的酸儒,天下败都败在这些人身上,能够得天下的无不是得到百姓拥护能征善战之人,当然身边自然少不了能人相助!”

柳闻风心中所想不无道理,从始皇统一六国,历代开国帝王无不是马上皇帝,历尽艰辛方得天下。